首頁 > 信陽之窗 > 豫風楚韻 > 藝術

嗨子戲

信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.dientxj.cn 時間:2008-02-22 來源:

   嗨子戲又稱咳子戲、嘿子戲、哈子戲,因其唱段開頭用“咳”或“哎嘛”起腔,唱句間也用“咳”作虛詞甩腔而得名。同時,因其道具、服裝比較簡單,一副花筐即可裝完全部行頭,走村串巷,畫地為“臺”即可開鑼演唱,因而又稱為花籃戲、地撲籠子、燈扭子戲、地出溜子、山歌班子等,息縣等地還有稱“娘當妖”的,流行于潢、商、固、息、淮各縣和安徽的阜陽、六安一帶。最先起源于固始、商城一帶,以民間地燈小戲為基礎,吸收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發(fā)展演變而來,約形成于清朝中葉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。
   嗨子戲音樂體系由唱腔和打擊樂兩部分組成。唱腔以板腔為主,曲牌為輔,幫腔合聲,打擊樂間奏,唱、幫、打三位一體。嗨子戲的曲牌音樂亦叫雜調,是直接采用民歌舞《地燈》的音樂,共30余種,常用的有鳳陽調、彩調、打長工、開門調等。樂隊由3人或5人組成。嗨子戲代表性的戲有《小家庭》等,主要戲班有潢川縣的羅成五擔綱組合的戲班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